2月18日上午,学校召开新学期首次教学工作例会。会议在拱宸桥校区查济民大厦426会议室召开,各教学单位副院长(主任),校园建设与资产管理处相关领导,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估中心和教务处全体工作人员与会,会议由教务处处长姜文杰主持,陈新民副校长参会并讲话。
会议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才培养论坛。信息与科技学院、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树兰国际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四个学院副院长分别就本学院的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情况、2024年春季学期教学档案归档情况、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汇报。信息与科技学院副院长戴国勇从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历程说起,围绕课程师资团队、授课模式、教学成效等方面介绍了当前的建设现状,分析了人工智能通识课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适应不同专业的分类建设、开发树人特色的教学内容与资源建设以及课赛相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建设思路;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孙艳艳围绕“一个学期教学文档方面什么时候、做什么、怎么做”展开,清晰地规划出学期初、学期中及学期末各个阶段的时间节点、具体任务以及实施步骤,详细地介绍了本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毕业论文、实习等教学档案的完成情况;树兰国际医学院副院长尹杉杉分别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汇报了毕业(临床)实习的开展实施情况与质量保障措施,以护理学专业为例汇报了毕业论文从分配指导教师、开题、中期检查、上交论文终稿、评审等所有环节的质量保障措施;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苗森通过对教学实施、教学研究、教师发展、教学管理、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入剖析,梳理了教学基层组织的职能,明确了本学院教学基层组织架构,提出了高校教学基层组织的建设思考。
姜文杰提出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需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实施分类教学,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人工智能知识素养和创新思维。人文与外国语学院的教学档案的管理既规范又智能化,鼓励其他学院积极前往学习交流,汲取宝贵经验。医学专业以其高度的严谨性、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以及严格的过程管理而著称,为其他专业树立了典范,值得广泛借鉴与学习。就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情况,他希望各学院副院长能够依托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积极优化并强化本院的教学管理工作,从而激发新的活力,推动本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再创新高度。
第二阶段分别由校园建设与资产管理处、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估中心和教务处负责人就2--3月实验室建设相关工作、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及教学项目等各项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第三阶段,陈新民副校长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并讲话。他肯定了本次会议人才培养论坛的主题发言,强调这些发言所涵盖的主题广泛且汇报深入。就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提出三个“确保”:一是认真履责,确保日常教学有序运行。各学院在扎实做好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应积极促进质量文化的建设与提升;二是任务导向,确保审核评估工作如期运行。精心准备并高质量完成学院及各专业的自评报告,为评估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三是目标导向,确保重点工作取得实效。以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AI课程建设、教考分离、行业学院等重点工作为目标,推动教育创新与教学质量提升。最后,他强调,本学期,以审核评估为核心,要将审核评估的理念和要求融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同时兼顾教学运行、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实现评估与日常工作的有机结合,推动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